2014年6月16日 星期一

京畿道水原華城城郭路(八達門至西將臺一段)/수원화성성곽길(팔달문-서장대)


(23/05.星期五)下午兩點半左右,我們正式以八達門(팔달문)作起步點,展開我們的水原華城(수원화성)串門大行動,沿華城城郭路(화성성곽길 / HwaSeong SeongKwakGil)繞華城一周。


在八達門那邊可選擇順時針還是逆時針方向走,想先苦後甜的話,那就像我們選順時針方向走。


華城城郭路很易找,在八達門延伸出來的那少段城牆對著的那個路口進去,便可看到長長的城郭。


非水原市居民,走華城城郭路是要買門票的,票價1000won。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傍晚18:00至9:00是免費的。


在那亭子買了票,職員還給了我們每人一張貼紙,叫我們貼在身上,以便途中的驗票員隨時驗票。


好﹗出發啦﹗我們要沿城郭路上八達山。




不一會,就走到下邊的"南雉(남치)"。


所謂"雉"是每隔一定的距離從城郭向外部突出的設施。它是為了方便攻擊接近城牆的敵軍,並保護城牆而設置的一種設施,在華城共有十個雉。


"雉"是指山雞,由於它擅於隱藏自己,窺視外部情況,因此取其模樣,命名為"雉城"。南雉位於八達門和南鋪樓之間。





繼續往上爬,不一會就爬到"南炮樓(남포루)"。


南炮樓是華城五大炮樓之一,位於八達門和西南暗門之間,它於1796年7月9日完工。


炮樓是為了阻止接近城牆的敵人而設置的,作為可以發射火炮的建築物,是比雉城更先進的設施。



南炮樓是為了防守八達門周圍的城牆和華陽樓而設置的。





繼續往上爬,看到一座城門,上坡路似乎走完了﹗


這座城門叫西南暗門(서남암문),城門上的建築叫西南舖舍(서남포사)。


據介紹說:"暗門設在城郭裏僻靜幽深的地方,是為了避免讓敵人察覺而設置的出入口。這座門為了讓人或家畜由此門通過,並可通過此處輸送軍需品而設置,也是甬道(在城牆兩側壘砌的通道)的出入門。西南暗門的特徵是在五個暗門中唯一設置舖舍的。於1796年(正祖20年)8月6日虹霓門完工。舖舍是能把城外的危險傳達給城內的一個設施,通過揮動旗子或開炮來傳遞危險信號。"


通過這道"西南暗門",可以看到長長的一條甬道,我們倆也走過去看看。



甬道上兩邊分別有"甬道東雉(용도동치)"和"甬道西雉(용도서치)"。


甬道東雉位於甬道的東側。甬道西雉位於甬道的西側。


走到甬道的盡頭,便是西南角樓(서남각루)和華陽樓(화양루)。



"角樓建在城郭的比較高的地方,可以監視四周並能在此休息,而且在非常時期也可用來做指揮各方的軍事指揮所。


西南角樓設立在八達山南面山脊的甬道南側,它於1796年(正祖20年)4月16日開始動工,於7月20日完工。匾額上寫著"華陽樓","華"字指華城,"陽"字是指山的南面的意思。"


喜歡的話,可以走上華陽樓上坐一下,不過別忘了要脫鞋才走上去。


正當傻瓜仍坐在華陽樓乘涼時,我已起步走回西南暗門那邊,繼續上路。






接下來的路都較平坦,



不一會,又走到另一個雉城,這個叫"西三雉(서삼치)"。


"西三雉位於西舖樓和西南暗間之間。"



離西三雉不遠,城郭開了一個出入口,那兒有個旅客觀光服務中心和小賣部。


我們今回走的城內路,所以看不到高高的城牆。



從城外看就可以看到高牆,剛才西三雉城的外觀也可以清楚看到。


走城郭路時,不時會看到三四塊大石疊在一起靠在城牆邊,其實是特意給遊人站在上邊看城牆外的風景。所以我一見有石塊,也必定走上去看看有什麼可看。可惜那天天色並不清,不然可以遠眺水原市的景色。




繼續往前走,面前的建築叫"西舖樓(서포루)"。


"舖樓是為了使城郭更加突出而建在雉城上的木結構建築,士兵巡視站崗的地方。


西舖樓是華城的五大舖樓之一,於1796年(正祖20年)8月18日完工。是為了應對西暗門被敵人發現後受到的攻擊而設置的。"



過了西舖樓,可以看到一個鐘樓,這個鐘樓叫"孝園之鐘(효원의종각)"。想敲鐘的話,去旁邊的售票處買票就可以敲鐘三下,票價1000won。那天我們倆也去敲鐘了。


孝園之鐘是為培養眾人的孝心,以及滿載水原市民對家人健康與國家平安之祈願所鑄的鐘。


敲鐘時間:每日10:00-18:00


第一響:謹思父母之恩、善盡孝道;
第二響:祝福家族健康和睦;
第三響:祈禱個人發展及訴願得償。



敲完鐘,繼續往前走,西將臺(서장대)已在不遠處了。



未到達西將臺,先看到這道"西暗門(서암문)"。


"西暗門巧妙利用自然地形而建造,因此在未走近暗門之前根本無法察覺是否有暗門。西暗門於1796年(正祖20年)6月18日完工。"


西將臺(서장대)又叫"華城將臺(화성장대)",走到那兒,又是我們倆休息的時候。(待續)


有關水原華城的介紹可看下列資料:
水原華城(수원화성)
史蹟第3號,位於水原市八達區一帶

水原華城是朝鮮第22代正祖大王,於在位第13年(即1789年10月7日)將其父親"莊獻世子"的陵寢移至今天的華城市台安邑安寧里的花山,並將這裏原有的官衙和民宅遷移到現在水原八達山東側的山腳下而開始建造的。1793年將水原都護府升格為水原留守府,從1794年1月開始到1796年9月築造了華城。華城的規模方圓約為5.74公里,城牆高達5米,城垛高度為1.2米。華城城役雖然是從正祖對思悼父親的孝心出發,但卻是當時社會的所有領域中的以正祖大王為中心的官僚、學者、技術人員、百姓們一起建造的近代式的新都市。同時也是實學總體性的結晶體。

華城建造過程中以丁若鏮的基本設計書<<城說>>為基礎,吸收了朝鮮、中國、日本城郭築城法的長處,使用起重機、轆軲、遊衡車各種車輛等新的科學機械是其主要特徵。所有關於華城築城的全部內容都通過一本叫<<華城城役儀軌>>的工事報告書詳細地被記錄了下來。

註:本文紅色字體的內容引自水原華城城郭路沿途提供的資料介紹。

[相關網誌]

韓國京畿道水原華城串門大行動(경기도 수원화성 화성성곽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